丽水职教集团

【专家观点】欧阳河: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23-12-26 作者: 被阅览数:13

一、当初的研究情形

 “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一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教育学)——职业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课题组顾问杨金土、蒋作斌、冯象钦的指导下,与子课题组长成立争、刘育锋、徐涵、张志增、蒋莉等老师合作,并访谈了国内著名职业教育人士王明达、孟广平、杨金土、刘来泉、余祖光、高奇、钱景舫,以及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专家。可以说,此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课题专著《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的奠基之作。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5年第12期)刊出该文时,正处于新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大改革时期。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比如,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吗?职业教育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类型并延伸至本科、研究生层次?应用型大学属不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能不能用其他教育替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是什么关系?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等等,迫切需要更科学更具有解释性的理论予以回答。由于当时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没有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大厦的基石就不稳固,人们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也很难取得共识。既影响着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决策和健康发展,也影响着职业教育学科走向成熟、走向丰富、走向独立。在此背景下,笔者根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作斌的建议,将职业教育基本问题作为一个科学命题进行研究。“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学科总共只有三个国家一般课题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基本问题被批准立项,进而把职业教育基本问题这样一个鲜为人及的领域转变成一个众人关注的话题。

这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综观林林总总的职业教育著作、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中不乏涉及基本问题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多是“碎片化”的,往往是从某个角度、某个方面进行论述。总体而言,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理论框架、核心观点和话语体系尚未形成。课题组成员在对已有的理论成果进行全面梳理与反思的基础上,从“本体-功能”角度,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策略主要是对前人已经做出回答的观点进行分析扬弃,对前人已经回答但不够完善的观点进行补充研究与完善,对前人尚未回答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和实证分析,最后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

1)职业教育基本问题是职业教育中自在的、原生的、能够支配和决定其他问题的问题。非基本问题由基本问题派生和决定,相对基本问题而存在。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是本与末、源与流、本源与派生、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这三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抽象为人与职业的关系问题。

3)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类教育和培训服务。它的本质是帮助人们获得技术型技能型职业的能力和资格,本质属性是技术技能职业性。

4)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是工业化和教育大众化,在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教育事业中处于战略重点地位。它的作用是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正常运转,使社会和个人都受益,是造福平民的崇高事业。

5)职业教育与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其他教育等发生着密切关系。职业、技术和人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三要素。同时,职业教育发展也影响着职业、技术和人。三者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不同阶段的变化与组合,演绎出多彩多姿的职业教育形态。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成果述评认为:该文的学术价值在于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基本题的科学命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理论的框架,丰富了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体系,能为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职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把人们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带入了一个新阶段。

本文发表以后,引发职业教育决策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005年全文入编由中国教育学会编纂的大型学术年刊《中国教育科学2005》。2009年全文编入《制定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参考资料》,供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文件起草人员参考。作为成果主件之一,获得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首届优秀职业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明达认为:“研究职业教育基本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明确职业教育的一些基本特征,对指导办学实践有重要作用。”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任组长,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来泉任副组长,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余祖光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高奇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天山研究员为成员的鉴定专家组认为,“第一次把职业教育基本问题作为一个科学命题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职业教育基本问题,论证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以及职业教育与相关要素的关系,初步构建出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理论体系”“把人们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杨金土先生认为:“其中不乏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或新的概括。”华东师范大学钱景舫先生认为:“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是一篇集大成且有创新之作,凝集了近20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探讨的成果。”

二、对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文章发表近20年来,这个课题也早已结题,笔者的研究重心无疑转移到了别的方面,无瑕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做后续研究。但是,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思考并没有停止,尤其是什么是职业教育基本问题,时常在脑海中浮现。思考中也有一些新的收获。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创刊30周年的机会,谈一谈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1.“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

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一文提出,如果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地位作用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三个基本问题做进一步抽象,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职业的关系问题。但是,该文对此没有做进一步讨论。几个月之后,笔者在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教育硕士点开设了“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专题课,涉及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假设、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模式、基本方法等八个方面,其中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进行了两次研讨。在此基础上,由当时参与讨论的2004级硕士研究生唐智彬执笔,就人与职业的关系问题做了进一步讨论,包括人与职业何为本位,人职关系的不平衡性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问题,发表在《职教论坛》上。

现在看来,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职业的关系问题的观点,认识上也许有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主要是在理论上还不彻底。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从根本上看,人与职业的关系问题不是职业教育所独有。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不具有唯一性。因为职业学、职业指导、创业教育等也存在人与职业的关系问题。杨静波在评《职业学》一文中就讨论了人与职业的关系问题。从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唯一性分析,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这个问题既是职业教育特有的,又能满足基本问题功能发挥的条件:

1)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问题,能贯穿职业教育学科的全部历史,并且能够推动学科发展,是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人们只能不断地理解和感悟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但是始终无法解决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

2)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问题在逻辑顺序上是职业教育学科首先提出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既是提出职业教育学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又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3)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属于职业教育学科研究对象最根本、最核心的范畴,是职业教育研究的总结出发点,它能揭示学科全部研究内容的本质联系,可以导出职业教育学科的范畴体系和概念体系,学科的其他问题都围绕它而展开和取舍,受它的支配和制约。

4)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问题,是职业教育学科的中心和灵魂,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职业教育学科基本派别的标准。

2.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的内涵

对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问题理解,可以先采用排除的方法。一是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问题,不是指人与职业的问题,因为对这个问题理解,只要知道什么是人,什么是职业就行了。二是不是指人与职业的关系问题,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只要知道人与职业是什么关系就可以了。

理解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有三个要点。一是人,是指人类,主要是学龄人口,学习者,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暂不讨论机器人。二是职业(Occupation),是性质相近的工作的总称,通常指个人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在特定组织内它表现为职位(岗位,Position),每一个具体岗位都会对应着一组任务(Task),作为任职者的岗位职责。此处讨论的职业,主要是技术型技能型职业,或者应用型职业。三是教育关系。教育关系是一个联合词组。其中关系是事物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状态,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人与职业之间是人与事物之间的二元关系。一般来说,两类事物之间,或者说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充分必要关系、对比关系、包容关系、并列关系、矛盾关系、比例关系、递进关系等。关系判断的逻辑形式是R(ABC......n) ,其中ABC等表示关系主项,R表示关系,n表示主项的数目。一般来说,关系判断有对称性关系、传递性关系和自返性关系等。对称性关系中有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半对称关系;传递性关系中有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半传递关系;自返性关系中有自返关系和非自返性关系。教育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人与职业、澳博官方网站app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在职业教育中处于支配和决定地位。

3.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问题

人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生产、工作、生活和发展的一种必要形式。人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职业发展对人的发展和生命意义重大。人的职业既是其生活的来源,也是体现其人生价值、实现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人所从事的职业,一方面反映了其自身的资质、特长和爱好,另一方面也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不仅涉及到其个人发展的问题,还决定了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同时,职业也为人们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机会,使其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和安全感。

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是密切的。教育可以为个人提供相应的技能和知识,使其更加适应不同职业的要求,并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同时,教育也可以提供个人需要的与职业无关的技能和知识,如决策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技巧和领导才能等,这些都是在任何职业中都非常重要的素质。因此,教育与职业密切相关,对于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与职业的教育多种多样关系中,以谁为本?如何匹配?是两个最具争议最难统一的问题。

1)人与职业以谁为本?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不但会形成不同的职业教育形态、体系和制度,而且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会形成两大阵营。凡是主张人本位的,成为人本主义阵营,凡是主张职业本位的,成为职业主义阵营。

最具代表性的职业主义代表人物是美国企业家乔治·福德(George F. Johnson)。他最著名的贡献是实施了“终身雇佣制度”。职业本位是指职业在个人生活中具有主导性地位,职业的发展成为个人生活的重要目标和标准。这种观念认为,职业成功是个人成功和幸福的基础,个人的整个生活都应该围绕着职业发展来规划和安排。职业本位主张个人应该在职业上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水平,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职业本位在当代社会受到一定支持,但也面临着职业与私人生活之间的平衡问题和职业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职业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詹姆斯·卡特 (James H. Carter)。他在其著作《职业教育:其理想、组织和管理》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计划和建议,以加强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和就业导向。职业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是把就业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建立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强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职业主义教育强调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竞争的培训,但是忽略了对个体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倾向于将学生视为未来就业市场的商品,而不是个体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职业主义教育的结果是,教育过程变得功利化,以获得高薪工作为目的,忽视了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等非单一职业技能的培养。

人本主义教育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发掘学生潜能,尊重和关心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其代表人物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ogers)、马斯洛(Abraham Maslow),以及德裔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主张让人们自由地发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强调个体在知识、语言、逻辑和思维方面的自主发展,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戴尔(John Dewey),主张学生应该成为知识构建者而不是知识接受者,并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教育方法。

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发展与成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主张课程人本化,注重培养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观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强调自由、平等、合作和民主的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倡导多元文化的教育,鼓励学生接触不同文化、价值观和观点。强调强调澳博官方网站app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让学生拥有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和自主评价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人与职业如何匹配

人与职业如何匹配是又一个极具争议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不但会形成不同的职业教育形态、课程体系和体制机制,而且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也分为两大派:凡是主张人职匹配的,成为人职匹配论者,凡是主张人职不完全匹配的,成为人职不完全匹配论者。

人职是能匹配的,其代表人物有弗罗曼·格拉汉姆(Frank Parsons),他发明了"三环模型"。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了一种称为霍兰德职业兴趣代码(Holland's Occupational Interest Codes)的分类系统。戴维·托普卡特(David T. Conley提出了一种称为"职业准备特征"(College and Career Readiness)的框架。卡伦·D. 费利(Karen D. Philbrick)创立了一个名为"CareerScope"的评估工具。人职可匹配论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职业匹配性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的。人职匹配教育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爱好,社会对每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有一定的期望。通过对个人的能力和兴趣进行评估,能够更好地帮助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在学习和职业发展过程中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该理论认为,学习和职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任何人的职业发展都需要学习,而学习又应该以个人的职业发展为导向。因此,人职匹配教育理论推崇个性化教育,鼓励澳博官方网站app和社会为个人提供不同的学习选择和机会,以满足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人职匹配教育理论还强调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个人应该掌握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的能力的技能,以适应职业领域的变化和发展。这样,个人的职业发展才能更持久、更成功。

罗伯特·亨德森(Robert Henderson)是认为人职匹配不可能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职位匹配是一项非常难以实现的任务,不可能完全匹配所有方面。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特质、能力、兴趣和个性,因此无法找到一个完全匹配的工作。亨德森提出了职业公民理论(Career Citizenship Theory),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职业公民的身份被视为组织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应该被赋予自主权和自我理解的机会,而不是被强制定位在一个特定的工作角色中。由于个人的背景、能力、经验和兴趣等因素,每个人的职业路径都是独一无二的。此外,每个职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即使一名候选人具备所有必要的技能和经验,他或她也可能不是该职位的完美匹配。Robert L. Linn认为,人职匹配教育忽略了许多其他重要的因素,如个人兴趣、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等,因此无法提供绝对正确的职业建议。此外,人职匹配教育也无法预测未来的职业需求和技能。Theodore R. Sizer认为,人职匹配教育过于关注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的能力。他强调学生需要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需求。John Dewey认为,人职匹配教育是一种狭隘的教育观念,只注重短期的就业和经济利益。他认为,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和社会性能力,以帮助他们在各个方面获得成功。Paulo Freire认为,人职匹配教育是一种被剥削阶级用来控制和支配工人阶级的手段。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能够帮助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价值,并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条件。

以上这些文字,是我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虽年逾古稀,也只是破题而已。期待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上,有更多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的优秀成果问世,不断深化人们对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的认识,更好地处理好人与职业的教育关系。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