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中国教育报 :职业院校应成为“非遗”传承主阵地
日前,教育部发布消息,将加快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所需的新兴和紧缺专业,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及招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要求各职业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明确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澳博官方网站app授课和教学科研,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全国目前已有162所职业院校设置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推动“非遗”传承领域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但仅有这些示范专业点还远远不够,传承“非遗”文化,需要更多的职业院校将完善专业结构和“非遗”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根据国家专业目录,结合地域“非遗”文化,设置相应的“非遗”专业,有条件的澳博官方网站app,还可构建“非遗”专业集群,使职业院校真正成为“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沃土。
职业院校可以此为契机,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包括“非遗”在内的课程结构体系,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提高学生参与“非遗”实践的能力,培养民族情感、意志和文化认同感。
职业院校还应将非遗传承与中国特色新型学徒制相结合,改变“非遗”技艺传统的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单一模式。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积极吸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外聘教师或实习导师,建设相关专业实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改革用人机制,聘请代表性传承人深度参与澳博官方网站app授课和教学科研,要以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为基准,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加大教材开发力度,将“非遗”的教学项目引入课堂,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促进“非遗”文化与技能人才培养的融合。同时,要加强“非遗”教师团队培养,通过校内校外互补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与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内容,培养出热爱传统文化并具备优秀技能的“非遗”文化传承者。
现代技术和科技手段应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有力工具,也将为职业教育传承“非遗”开辟崭新路径。职业院校在传承“非遗”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其进行记录、整理、复原或再现,以此来实现完整而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新兴媒体,通过网络传播和信息共享,对职业教育传承“非遗”的相关活动、成果进行宣传,激发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非遗”事业,唤起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根本上推动其持续活态地传承。职业院校还可将“非遗”文化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积极向世界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时代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职业院校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优秀文化育人资源,把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积极打造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另一方面应深入探索技能人才培养和“非遗”传承融合发展新模式,以创新举措赋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大力培养“非遗”专门人才和能工巧匠,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