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涵养“两座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的丽水实践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29浏览次数:2615

秀山丽水,风景正好

        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中国将主题确定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动员引导社会各界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

  尊崇“天人合一”“物我为一”哲学观念的我们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着日益枯竭的资源、污染严重的环境、不断退化的生态系统,内心充满深深的焦虑。雾霾几多重,焦虑几多重。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望青山绿水,呼唤浓浓乡愁。

  因此,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伴随着“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经典论断更加深入人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个美好愿景更加引人共鸣。这一切,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更好造福人民、提升全面小康含金量的科学思考,展现着深沉的民生情怀。

  “美丽中国” ,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绿水青山,丽水风景这边正好。2006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丽水深入分析当地的历史使命和文化担当,以文化力量融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通道,在“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中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胜利,为“浙江的今天”和“中国的明天”奉献出独特的丽水实践、丽水元素、丽水印记,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重要嘱托,提交了合格的答卷。

  本报重点推出的“砥砺奋进的五年”栏目特稿《用艺术涵养“两座山”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的丽水实践》,是本报感于丽水实践的范本价值组派采访队伍深入践行“走转改”、走进丽水调查采访的主要成果。文章将全景呈现丽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立足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挖掘人文内涵,在传统古村落保护发展、地域文化品牌创建打造、文化支撑全域旅游拓展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有益经验,展现丽水人的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展现文化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迸发的巨大力量。

  辉煌的成就鼓舞人心,美好的愿景催人奋进。在全国上下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的喜庆时刻,我们将继续关注和推介各地文化建设的鲜活样本和生动实践,展现各地以强烈的文化自信讲述的动人“中国故事” 。

                                                                                                                                                                                             (弋平)

        诗人艾青有一首以“绿”为题的诗这样写道:“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浙江丽水就是这样一座“绿色”之城,“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它是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被誉为“浙江绿谷”“浙南林海” 。

  连丽水这个名字也来自“绿水青山” 。丽水得名自境内丽阳山,山下环清溪,故名丽水。丽水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 ,这里三山汇聚,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连绵起伏,花繁树茂,郁郁苍苍,森林覆盖率超过80%,名列全国前茅。这里是六江之源,瓯江、钱塘江、飞云江、椒江、闽江、赛江奔腾远去,碧波浩渺,帆影点点。

  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曾经八赴丽水,对丽水的生态文明建设寄予厚望。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他到丽水调研,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重要论断,并叮嘱丽水“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 ” 。

  正是在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上发表文章,这样阐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这三个阶段,可以说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助推人们把“两山”理论的思考持续引向深入。

  丽水,不仅在思考着,更在实践着。“10年来,丽水一直沿着‘两山’道路砥砺前行,致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建设美丽城乡,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丽水样本。 ”丽水市委书记史济锡如是说。

一、安顿心灵:特色民宿,坐下来才是风景

  距离丽水市区23公里的古堰画乡,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济堰所在地,瓯江帆影,远山如黛,吸引着众多画家、摄影家慕名而来。

  “走过的只是路,坐下来才是风景。”这是流传在古堰画乡的一句话。走进“一默家” ,才切身体味到它的含义。

  “一默家”是陶艺家一默在古堰画乡古街上开的第二家民宿。她原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平时热爱文艺,喜欢制作陶瓷工艺品,便毅然辞了工作,在古堰画乡开了民宿,还开了烧窑工作室,取名“濯泥山房”。事业小有所成之后,她又增开了“一默家”。放弃体制内稳定的工作,曾令许多人感到难以理解,何况她并不是本地人。但一默却说:“我在这里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一默家”和“濯泥山房”的布置告诉了我们,她心目中的家是什么样子。

  房子位于瓯江之畔,在对老屋格局的改造中,一默保留了青砖老房的朴素,在外墙上新开两个窗户,使得民宿本身也成了展示的橱窗。大门和房间门、房间内的隔断和推移门直接用明清的老门窗,简洁优美而古意盎然。家具均用百年历史的硬木手工制作完成,随意摆放的花器有“史前”陶罐,也有历代的实用器皿。因江边潮湿,一楼用青砖铺地。古木、青砖、古陶瓷的元素使得入住的人油然产生穿越之感。住在“一默家”的客人们都是和女主人共进早餐的,吃的都是土灶锅里煮的稀饭,本地种植的粗粮、蔬菜……

  在这里,所使用的器皿均为主人制作,客人们就在“濯泥山房”制作陶瓷消磨时间,在亲友般的茶叙中品味人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默时常会在朋友圈里分享这种主客共享的怡然生活,并引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来表达这种心境。古代的,是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当代的,是海子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时,她自己也会写诗,比如:“古堰画乡,梦开始的地方。”

  而在古堰画乡,不仅有“一默家”和“濯泥山房” ,更有一大批“古漂”画家来安家。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法国巴黎枫丹白露的巴比松,诞生了回归自然的巴比松画派。米勒、卢梭、柯罗当年绝对想不到,一个半世纪后,他们会在中国浙江的一个小镇激起历史的回响。瓯江之畔崛起的古堰画乡,这些年吸引越来越多的画家来此写生,让“丽水巴比松”名扬四海。

  匡凯黎是贵州遵义人,从贵州第二轻工业学院艺术系毕业后,只身前往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的深圳大芬村,那里云集了全国各地2000多名画家和画师。两年后,他辞去工作,辗转厦门、上海等地,却因为一个朋友在丽水古堰画乡开了间画廊,意外来到这个地方。

  “本来只是来看朋友,结果自己决定不走了。 ”匡凯黎深深被这处处是景的环境吸引,最重要的,他喜欢这里宁静怡然的生活状态。“创作需要沉下心,耳边充满了虫鸣、鸟叫、水流的天籁之音,立即觉得自己与这山、这水、这片土地融为一体,随便一个地方都是浑然天成的美景。 ”一叶渔舟、一潭碧水、一座青山……从2008年到丽水,已经过去了八九个年头,这些身边的景色,匡凯黎仍百画不厌。

  像匡凯黎这样的“古漂”画家还有100多位,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比如贵州、新疆、福建,对诗与梦想的追求,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让他们选择了这里,并把这里建设成为第二个故乡。

  在丽水,古堰画乡绝不是孤例。距离松阳县城不远,有一个古村落——酉田村。当地的土壤多为黄壤,村民就用身边的黄色泥土筑造自己的家园。一幢幢黄墙黛瓦的民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形成一道独特的山中风景。

  当古老的村落遇上年轻的因素,撞击出的,是令人惊讶的美。林森一家就在这如画的风景中从容自在地经营生活,开了一家叫“酉田花开”的民宿,里面有个朵儿咖啡馆。我们到达这里时,朵儿正抓着颜料笔对着远山涂鸦作画。

  朵儿是出生和生活在杭州的小女孩,爸爸林森是古建筑设计师,妈妈是室内设计师。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唯一的缺憾就是朵儿体质过敏,不适合在多雾霾的大城市生活,所以朵儿的爸爸妈妈一有机会就会带朵儿到各地去旅游,直到有一次,林森带着朵儿到妻子的故乡丽水,邂逅了酉田混合着花香的清新空气,邂逅了满天繁星,于是有了“酉田花开” 。

  林森说,客人很多都是艺术家,有时候就是冲着他这个主人来的,松阳人周末也会过来喝咖啡,村民也会把当地的笋菜送来,通过这个窗口销出去。“来了一年多,很忙很充实,真的有种山中无甲子、岁尽不知年的感觉。”

  现在的“酉田花开”已初具规模,除朵儿咖啡馆和陌上、花开、缓缓归等几间客房,还有在古民居基础上做成的红豆别院、花朴小筑以及望松堂餐厅。当你知道朵儿咖啡馆和陌上、花开、缓缓归是由废弃的牛栏改建而来,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二、尊重传统:对古村古街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

  松阳现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1个,数量位居全国第四、华东地区首位,被誉为“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 。松阳的历史街区遗存也有不少。对古村落和历史街区进行修缮改造利用在所难免,松阳在这方面能够提供什么经验?“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 ,这是松阳的原则。

  松阳县委书记王峻带我们实地走访了明清老街。松阳“明清街”隐没在松阳县城深处,由南直街、官塘路、横街、人民大街、大井路、猪行路等主要老街围合而成,呈“井”字形,核心区域面积10.5公顷,生活着8000多原住民和全县各地来的商人。因为道路狭小,老街内至今不通汽车,仍是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

  沿着官塘路向前深入,但见铁匠铺、农具铺、炭烛铺、锡箔铺、裁缝铺、草药店、棕床店、剃头店、制秤店、字画店、面馆……密密麻麻,不计其数,浓缩着“田园松阳”鲜明的耕读印记。

  多年前,关于老街区的去留,曾在当地掀起过热议。面对一条至今仍然活着的老街,保护和利用的态度,应该十分谨慎。王峻说,老街区的魅力,既在它的建筑形态和传统业态,更在那种原汁原味、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景象,若把原住民迁走,那就成了仿古街,反而失去了保护的意义。通过改造让看似破破烂烂的房子重新焕发生机,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不能光盯着“街”,一定要完善街区配套工作。

  2012年,在多方讨论和规划的基础上,松阳结合名城名镇创建,启动实施“明清街”整治一期工程。5年多来,在没有搬迁、没有停业、没有拆除的情况下,完成老街的电力线和通信管线下地、污水管道埋设、消防改造提升、路面重铺青石板等硬件设施改造。

  如今的老街,延续着几十年前的城镇生活旧态之余,也不忘生出几分新气象。其中,主打“新生活体验空间”概念的“山中杂记”便是一个典型。

  2014年,这幢两层泥木结构的松阳特色传统建筑被评定为C级危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最终决定依托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以政府出资方式对该直管公房实施加固改造。改造后的山中杂记一楼是书店和杂货铺,书店以艺术、文史、社科类为主,杂货区则是将松阳本地的食材、土特产进行重新包装的产品,二楼的茶室光影摇移,移步换景之间颇见心思。

  对这幢百年老宅的翻新和重新设计,在老街上可以说是具有示范意义的。这里既有老房子的历史,也有新生活的惬意,入门即是诗书茗茶,出门便可遁入市井。

  位于松阳县枫坪乡的沿坑岭头村,是王峻建议我们去看看的另一个地方。

  这是个距县城70公里,资源欠缺的小山村,十几年来,交通的不便和农业收入的低微,让有点闯劲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或谋其他生路。全村107户、 370多人口,只剩下80多名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为了让村民脱贫,政府准备“撤村” ,让村民们离开家园搬迁到山下生活。

  2012年,澳博官方网站app副教授、画家李跃亮作为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来到枫坪乡,一次与沿坑岭头村的偶然相遇,改写了小村历史。这个具有300年历史的山村房舍完全保留着黄泥黑瓦的古朴特色,在画家眼里,这些民居的排列形式如此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的数百株金枣柿古树,在深秋季节,果实挂满枝头,呈现出异常独特的自然之美。

  李跃亮在这里一呆就是5年。5年间,他不仅用画笔创作出一批表现出沿坑岭头村自然之美的作品,并带领村民建写生平台,发展民宿,通过打造“画家村” ,拯救与重建家园。

  李跃亮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步,首先用他的画告诉同行,这里有一个多么具有原生态美而适合写生的地方。第二步,联系丽水本市的文联、美协在村里叶氏祠堂搞了一次全市画家画枫坪的展览活动,并邀请省里美术界的代表来参加,由此浙江本省的画家都开始知道,浙江有一个美丽的沿坑岭头村。第三步,广为联系全国美术界的老师、朋友和同学,邀请国内外知名油画家到沿坑岭头村写生创作,为此,李跃亮还从写生角度考虑然后动员村干部,组织农民建了5个“写生景观亭” 。

  画家来了,美术学生来了,游客也来了,民宿业自然而然发展起来了。为激发村民保护乡村的主体意识,吸引人才回归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县里出台了不少鼓励政策,其中一项就是针对旧房改造民宿给予补贴。

  第一批民宿改造,李跃亮义务帮助村民设计,从2014年3月份开始试营业。此后不到一年,村民自办的民宿、农家乐冒出了11家:云上日子、清泉人家、翠竹小筑、速写小院、丹青家园、得造花香、向阳人家……还有作为沿坑岭头村标志的柿子红了。

  村里去年总共接待学生、画家和游客近3万人次,旅游产值超过260万元,让村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三、文化引领:全域旅游中的乡村复兴

  当前,旅游已成为国民生活的一种常态。“全域旅游”是一个“旅游+”的概念,即把一个城市方方面面融合进来。丽水在全域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中走在了浙江全省前列。丽水的9个县(市、区),以各自不同的特色风情迎接来自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莲都区要把自己打扮成“瓯江画廊” ,龙泉市将唱响“剑瓷文化” ,青田县要凸显“欧陆风情” ……今年2月,丽水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单位,掀开了丽水全域旅游的新篇章。

  当年,丽水山路崎岖,人们以农耕为主,山间处处散落着如油画般质感的黄泥房;如今,这里高速公路、高铁通达,人们依然崇尚自然生态,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来谋划。为此,政府部门还专门打造了丽水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一机在手,畅游丽水”,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智慧旅游综合服务。

  丽水市莲都区副区长郭巧燕说,全域旅游各要素中全民参与是基础,是游客、原住民、投资商融合共生的旅游发展,从主客共享进而实现从门票经济向消费经济、从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从观光平台向产业平台的“三个转变” 。特别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用活态的民俗文化来引领文旅融合,精心谋划实施好集传承性、引导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项目和活动,着力打造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演艺产品。

  旅游的体量主要反映在出游人次、旅游收入、交通吞吐量、景点接待量上,但王峻特别坚持,不要片面地追求旅游人次有多少、旅游经济收入有多少,要看的是可持续发展。一定不能因为交通拥堵了,就去建“三级路” 、“二级路” ,为乡村旅游去建大规模的停车场,那是传统景区的建设模式,并不适合松阳。“比如一个乡村,如果每天只能够接待200名游客,那就不要硬往300、 400去做。”

  民宿是丽水旅游的一个窗口,松阳的“过云山居”、“云山平田”,云和的“云上5天”,莲都的“隐居画乡”,庆元的“懒猪窝”,遂昌的“闲思居”,青田的“石门小院”,景宁的“畲风居”,缙云的“诗然从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丽水山居,这是由丽水市着力打造的山村民宿公用品牌。

  民宿也是改变乡村的最大推手,是富民工程,它是和农业、旅游一体的。“民宿首先是解决旅游应该具备的接待功能,更进一步,要成为优质农产品的消费者和销售者,成为链接生产、消费和市场的纽带,还要体现当地文化的在地性,即和别的县别的村的民宿有何不同,还应该体现民宿业主的审美取向和生活理想。”王峻说。

  古村落保护最近几年是社会热点,截至目前,丽水共有158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古村落保护要义是什么?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鄂州考察农村工作并同部分村民座谈时说: “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如果没有对整个农村生产生活的保护,古村落保护也无从谈起,这也正是松阳县所提倡的文化引领下的乡村复兴的可贵之处。

  关于乡村,王峻的思考很多。

  农村不能成为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农村也不是城市的翻版,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改造包括村落交通线路、饮用水供水方案、电气化、村落光宽带、4G覆盖,营造一个缓慢、舒适的宜居社区。是为了让民众不需要挤到大城市,也能拥有高品质的生活,让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还有一个可以留恋和随时回来的“世外桃源”,这都是我们中国新农村建设中最缺少的东西。

  “家是什么,乡愁是什么?乡愁触动的是我们心底的哪根弦?这根弦就是:有家好回。松阳能够让人一次次地愿意去,是因为让没有故乡的人有家可回。什么样的人没有故乡?是在都市出生和生长的人。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感觉到松阳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做这个事情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的定位是文化引领的乡村复兴,是文化引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怎么做到这一点?要有四个留住。

  “留住乡村的形,即整村风貌完整,天人合一的形态;留住乡村的人,即这个乡村一定要有人在生产生活;留住乡村的根,即乡村经济不能破坏;留住乡村的魂,即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活动要传承发展。”

  乡村要复兴,最终还是要落到人身上。王峻还在谋划着让乡贤回归,让松阳的老乡回归乡村、支持乡村建设,要大力倡导、鼓动年轻人回归乡村创业发展,结合返乡青年创业试点县,对接外地青年创业平台。

  四、接古通今:特色小镇的剑瓷之道

  城镇化与乡愁,就像两根相互缠绕的绳索,在当代人的心灵中起伏。城镇化是趋势,但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文化记忆、家族观念、风俗礼仪等情感维系,却日渐式微。于是,一面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一面是“回不去的故乡” 。人们不禁发问,在城镇化与乡愁之间,难道就不存在和解的空间?

  伴随着对这一时代问题的探索,特色小镇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与以农为本的乡村复兴不同,特色小镇建设的根基是产业,是产业、文化、旅游的三位一体,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三化驱动,是项目、资金、人才的三方落实,是为了转型升级建立的一种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2014年底,浙江省率先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2016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此后全国各地都把特色小镇建设提上重要日程。

  良好的山水资源、独特的历史人文,决定了丽水“镇镇不同面,镇镇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像青田欧洲小镇、景宁畲乡小镇就属于生态旅游型小镇,青田石雕小镇属于资源禀赋型小镇,丽水长寿小镇属于城郊休闲型小镇,莲都古堰画乡小镇、龙泉青瓷小镇则属于历史文化型小镇,后两者已经于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顺着文化和产业的脉络自然生长出来的。丽水有三宝,宝剑、青瓷和石雕,而龙泉三居其二。

  龙泉宝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铸剑技艺世代相传、源远流长。诗人李白“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的诗句,诠释了古人拥有“龙泉宝剑”为豪迈气概。

  龙泉宝剑博物馆的藏品,年代最久远的铸自春秋战国时期,而现代的藏品大多为历年来获奖的宝剑精品,此外还陈列着龙泉宝剑厂艺人先后为毛泽东、杨尚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尼克松等外国政要所铸宝剑。

  龙泉宝剑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叶胜介绍,龙泉宝剑从业者都陆续申请了自己的字号和商标,整个行业逐步形成了一种健康的发展趋势,开始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张叶胜18岁在龙泉古剑厂开始了他的铸剑学徒生涯,锤起锤落间,结下了与龙泉宝剑的30年不解之缘。2003年9月,张叶胜拍得龙泉宝剑厂的所有资产,包括“龙泉宝剑”以及“龙凤七星”商标的所有权。接管龙泉宝剑厂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该怎样把“龙泉宝剑”这个商标管理好、保护好、发展好?

  张叶胜说:“品牌保护首当其冲,我们还要把文化、旅游结合进来,把工厂做成工业旅游示范点,同时在网络和媒体上进行宣传,现在已开始为网络游戏、影视剧打造刀剑产品。”

  武侠小说家金庸2004年来龙泉“论剑”,张叶胜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倚天剑”等虚构剑设计制作为实物剑,得到金庸的赞赏并欣然题词“龙泉宝剑君子器,揖让击刺重正义”。为了设计锻造电视剧《碧血剑》中的“碧血”“金蛇”剑,张叶胜反复研读金庸原作,让专程来龙泉的导演张纪中满载而归。2011年,张叶胜又为徐克导演电影《龙门飞甲》设计铸造了27把刀剑。

  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叶胜正在为电视剧《扶摇皇后》设计宝剑,他说:“宝剑不只是工具,也不止是工艺收藏品,宝剑所体现的励志、尚武精神,剑作为百兵之君,所具有的正气和正义,更值得推广,要讲好宝剑背后的故事。”

  龙泉另一宝,龙泉青瓷创烧于南北朝时期,鼎盛于宋, 16世纪风靡欧洲,被称为雪拉同,但至明清衰落。

  1956年, 13岁的徐朝兴小学毕业,因家贫辍学进入龙泉瓷厂当学徒。1957年,徐朝兴迎来一个大好机遇——周恩来总理发出恢复龙泉青瓷的指示,轻工业部、上海考古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浙江省考古所等单位联合组成龙泉青瓷试制组,瓷厂则选出8位技术高超的技工参与, 15岁的徐朝兴以其对瓷器的独特领悟进入试制组。

  一度休眠的龙泉窑终得复烧,新中国第一代青瓷传承人也得以成长起来。  

  经过60年的探索和发展,龙泉窑青瓷技艺获得重生,并得以传承和复兴。在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牵线支持下,龙泉青瓷走进G20杭州峰会和世界互联网大会,成为重要国礼。龙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凡说,龙泉市共有12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数量众多的青年工艺美术师,参与了G20杭州峰会所用青瓷的设计和制作,小到与会嘉宾面前的茶杯、桌上的笔筒,大到国宴桌上摆放的餐具,都凝聚着龙泉制瓷人的巧思和汗水。  

  陈列在萧山国际机场G20元首厅一号大厅的青瓷《春满江南》荷叶洗是“守艺人”李震的代表作。李震出身龙泉青瓷世家,第三代传人李怀德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青瓷试验小组”核心成员,到李震已是第五代。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一座规模不大,但信息量巨大的古瓷片陈列橱窗,从北宋一直延续到明末,俨然一部珍贵的青瓷秘诀。李震尊古,尤其偏爱宋代美学中极简审美与鲜活实用的完美结合,他总是这样提醒自己:“对历史要有敬畏之心。”

  青瓷小镇是特色小镇在浙江的“源起” ,它位于上垟,这里自古就是青瓷古窑所在地。  

  中国青瓷小镇的核心景区,保留了原国营瓷厂的工业厂房、“龙泉青瓷研究所”大楼、大烟囱等工业遗迹原貌,修复了龙窑等设施,新增了龙泉瓷厂厂史陈列馆、现代青瓷艺术馆、青瓷主题酒店等,处处充满了青瓷文化的氛围,成为青瓷爱好者向往之地。  

  “青瓷小镇八年运营经验告诉人们,除了政府的支持和媒体的关注,特色小镇要想活得好,必须从产品研发和销售上下足功夫。”青瓷小镇创始人季建真说。  

  青瓷小镇的成长也带活了整个镇区,下岗的产业工人又回来了,新成立的个体户达到三四百家。龙泉市也加大投入用于配套设施和小镇风貌改造,并专门成立青瓷小镇管委会,服务小镇建设。  

  龙泉宝剑小镇也于去年成功入围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  

  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龙泉全市共有青瓷宝剑生产经营单位1840家(瓷1188家,剑652家) ,剑瓷工业产值超过30亿元。近年来,龙泉市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政府关于推进龙泉青瓷宝剑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一手弘扬剑瓷文化,一手培育剑瓷产业,目标是打造百亿文化产业。  

  “作为龙泉人,我们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打开两山通道。”龙泉市副市长黄国勇介绍,龙泉正在加快建设中国青瓷小镇、龙泉宝剑小镇“两小镇” ,谋划建设青瓷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宝剑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两基地”和青瓷产业园、宝剑产业园“两园区” ,着力打造青瓷宝剑苑大众化街区、剑瓷文创基地高端艺术化街区“两街区”,引导剑瓷人才向文化园、产业园、创客园集聚发展。  

  剑瓷越千年,神韵仍如旧。龙泉宝剑青瓷绵延千年仍打动着现代人的心,既彰显着传统之美,更闪耀着未来之光。  

  五、文化自信:让丽水与世界同步

  假如说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的环境景观和我们的自然家园,那么丽水人还告诉我们,优秀的艺术和温馨的文化就是“美丽中国”的艺术形象和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赵实日前带领调研组在丽水调研后感慨地说,丽水的山水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丽水是个特别适合文艺家放飞梦想的地方。  

  大山深处的龙泉宝溪乡山清水秀,是瓯江、钱塘江、闽江的发源地之一,村干部带领大家治水,换来一溪清流。看中宝溪的生态环境,隈研吾等11位国际建筑大师来此举办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留下了15座各具特色的竹建筑。去年, 11万人次的游客来宝溪旅游,全乡因此办起了50多家民宿。  

  瓯江之畔的古堰画乡,因画成乡,带动了旅游,富裕了农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期间曾多次到此调研,并在2015年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座谈会上为古堰画乡点赞。古堰画乡管委会副主任雷建华介绍,入驻画乡的知名画家已有40多位,其中大多数是市美协会员,部分还是省美协会员。他在高中时跟着老师到古堰画乡写生,后来在老街开了画廊,在缙云县工艺美术澳博官方网站app古堰画乡分校当教师。现在,雷建华成了古堰画乡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0世纪初,松阳精美照相馆留下了丽水现存最早的照片,进入本世纪后,丽水着力把摄影打造成文化金名片,一批业已成名的摄影家、理论家纷纷到访丽水,与本土摄影师交流,为丽水摄影的崛起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  

  丽水市文产办主任王培权,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的直接参与者、组织策划者、知名摄影家, 20多年来一直把镜头对准丽水自然风光、民俗风情。2006年开始,他开始关注“中国廊桥”“丽水老街”两个纪实题材,在《中国廊桥》系列作品中他以极大的耐心记录了围绕廊桥这一独特建筑样式所衍生出的百姓脸谱,而《丽水老街》系列作品,尽管没有奇妙的光影和美丽的色彩,却网罗了极其丰富的社会人文信息。  

  “摄影不仅见证了丽水的发展变迁,也是丽水发展转型的助推器。让摄影告诉世界,中国有个丽水。”王培权说。从青山绿水间出发的丽水摄影,带来的是旅游业全面发展的“金山银山”。  

  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副主席雅克·丹尼斯预言,丽水必将成为世界摄影家向往的地方。

  丽水也不只是摄影家向往。在松阳乡村798写生基地,我们见到基地负责人邱少敏。他出身农村,对古村老屋怀有深厚的感情,刚到松阳,便背着背包,走遍山里100多座村落,呼吁保护古村落,保护老房子。8年前,邱少敏开始做小旅馆生意,供到松阳写生的学生住宿休息, 5年前转型做民宿,把位于松阳市郊的一个废弃粮仓改造成一个集艺术、自然、生态、文化为一体的写生基地,其四周环绕着枫林、松林、茶园、荷塘等,有着乡村山水特有的风景。

  邱少敏充分利用这里的自然资源、地理优势,加强与各类艺术机构合作,目前已与包括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在内的全国近200所高校建立了互动合作,自2011年3月至今,共接待了高校200多所,师生约7万人,来自全国各地艺术家近2000人。  

  只要聚集起人气,就会形成巨大的市场,产生巨大的能量。我们采访这几天,来乡村798写生的就有70多位画家, 500多位学生。地方政府和老百姓也明白了古村保护的意义与其长远价值,也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卖茶叶的老板都来买画了,有个养猪的老板已经第二次买画了。”邱少敏笑着说。  

  丽水的山水和民俗风情吸引众多摄影家、画家和作家,有的一住半年,有的走了再来。正如松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汪健所说,村落是艺术家的标的物,艺术也对村落起到保护,艺术是村落活态保护和有机更新的桥梁。  

  艺术,在这里,已经成为生活方式。艺术,在这里,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是一个生态文明走在前列的丽水,也是一个艺术精神觉醒了的丽水。  

  浙江省委明确提出不考核丽水GDP和工业总产值,鼓励丽水轻装上阵,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发展,相反,在“两山”理论上升为治国理政重要方略的背景下,丽水要做打开“两山”通道伟大实践的探路者和践行者,为绿色发展中国方案的浙江样本提供鲜活的丽水经验。  

  “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自问的是: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唯有文化自信,才能梦想成真;唯有中国智慧,才能创造中国方案。”丽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学斌说。  

  利用生态和文化实现全面小康,丽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既要运用好工业文明的成果,又要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丽水人走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走出了蕴藏在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正给丽水人带来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也赋予丽水人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刊6月28日《中国艺术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