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代化发展和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人格的现代化。面对21世纪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做好人格上的准备。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与定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使大学生具备优良的人格素质。
1、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所独有的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它的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适应的行为方式,科学地分析发生的事情,冷静、妥善地对待这些事情,提高对心理冲突和遭受挫折的耐受能力,从而保证心理反应适度,保障心理行为健康发展。
2、了解人格特点,学会自我教育: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其最终目的是改正缺点,吸收优点,不断完善自我。所以,要了解自己的人格,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学会接受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学会将优良的人格特征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对自己人格中的缺点或不足要努力克服,对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能够泰然处之。在生活中要促进个体化个性化,学会反省,培养积极的自我观念,保持良好的心境,培养自我调控能力等等,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中健全自己的人格。
3、学习心理知识,加强人文修养: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知识是塑造现代人格的必备条件,所以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就是人格优化的过程。大学生活中,一些同学的人格缺陷是源于知识的贫乏,而丰富的知识易使人自信、坚强、礼貌和谦和。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和人文素养,就等于拥有了心理健康的钥匙,掌握了心理素质完善和人格健康的主动权。大学生应在课余时间,好好读书,多读好书,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陶冶情操。
4、建立良好关系,融入集体生活:人格的发展、塑造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健康的人格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体的自由。集体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土壤,是锻炼人格品质的熔炉。在集体中,个体要学会关心他人,真诚地待人,消除自我中心主义,保持自尊和独立,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个人荣辱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调整自我,集体也会帮助个体择优汰劣。
5、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习惯:实践是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人的勤奋、坚韧、乐观、细致等人格特征都是长期实践锻炼的结果。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高度发展的阶段,只有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才能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行为,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培养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使身心获得有益的调整,整合与优化人格。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改变人格的内在品质和结构。大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就是自我磨砺的过程,从眼前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无数良好的小事便可“聚沙成塔”,不断强化,终能实现自己确定的健康人格目标。